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2-12-08 16:46:01
较常见的感染途径有:
1.咽鼓管途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也可通过咽鼓管入侵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3)不正确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游泳、跳水,不恰当的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等,可将致病菌及鼻腔分泌物等逆行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4)婴幼儿的咽鼓管短而宽,并且开口处位置低,如果平卧哺乳,乳汁及胃内容极易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2.外耳道鼓膜途径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鼓膜外伤时,外耳道的致病菌可通过穿孔处直接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3.血行感染
极少见。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中耳黏膜所致,常见的发病因素如下:
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小儿腺样体肥大、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伤害等。
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以及鼻咽部填塞等。
婴儿哺乳位置不当。
鼓膜外伤、鼓膜穿刺等。[1]
局部症状
耳痛:突发耳痛,穿孔前疼痛较剧烈,穿孔后患耳有脓液流出疼痛可缓解,多伴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耳流脓。
耳闷。
耳鸣。
听力下降。
全身症状
发热,一般在38℃左右。
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有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
医生诊断急性中耳炎,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听力检查、耳镜检查、血常规等帮助确诊。
病史:患者发病前通常有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病史或有耳外伤史等。
临床表现:发病后出现耳痛、耳部堵塞感、听力下降、耳鸣、耳流脓等症状。耳镜检查可有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鼓膜外突及鼓膜穿孔部位。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听力损失。
声导抗检测:提示患耳b型或c型曲线。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颞骨ct:可见鼓室内有密度均匀一致的阴影。
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医生主要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听力检查、耳镜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诊断。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畅引流。目前主要依靠全身治疗、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鼓膜穿孔可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
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采用降温及支持疗法。
局部治疗
穿孔前可运用1%酚甘油滴耳。
穿孔后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脓液后给予抗生素滴耳液滴耳。禁止应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危害
患者通常会出现耳痛、耳流脓、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患者常因此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为慢性中耳炎等。
预后
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就医、入院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体而言,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一般情况下,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部分患者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彻底消退、鼓膜穿孔自行愈合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转为慢性中耳炎,延长治疗时间,加大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出现鼓室硬化等并发症。
预防
养成良好的习惯
注意耳内卫生,忌用尖锐或不干净的器物掏耳,防止损伤鼓膜。
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的患者,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咽部等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防止中耳炎的发生。
积极治疗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
[1] 【急性中耳炎症状】急性中耳炎严重吗_急性中耳炎几天能好 · 妈妈网[引用日期2021-11-27]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来源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会立即进行处理。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copyright 2018-2028
baike.quwen5.c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