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3-02-06 09:40:25
苹果炭疽病
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枝条和果台等。初期果面上出现淡褐色小圆斑,迅速扩大,呈褐色或深褐色,表面 下陷,果肉腐烂呈形,可烂至果心,具苦味,与好果肉界限明显。当病斑扩大至直径1~2cm时,表面形成小粒点,后变黑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成同心轮纹状排列。如遇降雨或天气潮湿则溢出绯红色黏液(分生孢子团)。病果上病斑数目不等,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甚至有上百个,但多数不扩展而成为小干斑。少数病斑能够由1个病斑扩大到全果的1/3~1/2。几个病斑连在一起,使全果腐烂、脱落。有的病果失水成黑色僵果挂在树上,经冬不落。在温暖条件下,病菌可在衰弱或有伤的1~2年生枝上形成溃疡斑,多为不规则形,逐渐扩大,到后期病表皮龟裂,致使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病部以上枝条干枯。果台受害自上而下蔓延呈深褐色,致果台抽不出副梢干枯死亡。有性态为小丛壳属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子囊壳产生在菌丝层上或半埋于子座内,没有侧丝,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et sacc.,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枕状,无刚毛,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平行排列成一层,圆柱形或倒钻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圆柱形或长卵圆形。
炭疽病菌除危害苹果外,还可侵染海棠、梨、葡萄、桃、核桃、山楂、柿、枣、栗、柑橘、荔枝、芒果等多种果树以及等树木。
生理特性
病菌繁殖的温度为15-40℃,最适温度为28℃;形成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8-32℃,相对温度在95%以上,此时分生孢子接触果面5小时即可侵入果肉,10小时大部分病菌完成侵入过程。
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病虫为害枝、干枯枝、干枯果台、病僵果等处越冬。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2℃。由于病菌有潜伏侵染特点,因此其潜育期在不同品种上和不同时期长短有所不同。有时可长达50~60天。在河南郑州地区,最感病的红绞品种其潜育期:5月份为9~11天,6月份6~8天,7月份4~5天,8月份2~3天。
苹果炭疽病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溃疡部、病果及僵果上越冬,也可在梨、葡萄、枣、核桃、刺槐等寄主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到果实上。分生孢子萌发通过角质 层或皮孔、伤口侵入果肉,进行初次侵染。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该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即果园内有中心病株,树上有中心病果。病菌自幼果期到成熟期均可侵染果实。一般6月初发病,7~8月为盛期,随着果实的成熟,皮孔木栓化程度提高,侵染减少。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病害潜育期3~13天。幼果感染的潜育期长,果实成熟后感染的潜育期短,有时病菌侵染幼果,到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虫害等均利于该病发生。树势强病轻,树势弱病重。不同品种抗病性也不同。农业防治
加强管理,提高果树抗病能力
注意采用增强树势的措施,如深翻改土,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园内积水,果园行间选种低秆作物或绿肥,或及时中耕除草,降低果园湿度;合理密植,精细修剪,尤其要合理夏剪,以改善果园内通风透光条件;避免用刺槐作果园的防护林。
铲除病源
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干枯枝和病果台,刮除病枯树皮,减少侵染源。发病初期及早摘除病果,清除落果,并集中深埋,减少病源,避免重复侵染。
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可使无病虫的好果率达到90%以上。套袋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左右。套袋之前先喷1次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套袋以后可喷波尔多液,不喷防治食心虫的药剂。
化学防治
苹果树发芽前喷3-5°be石硫合剂、0.3-0.5%五氯酚钠混合液或果康保50-100倍液。实践证明,此法铲除越冬病源、减轻病害发生效果好。
生长季节,特别是发病前及时喷药保护果实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200-240倍波尔多液对该病有控制作用。喷波尔多液必须细致、周到,并加皮胶作展着剂,以提高粘着性,延长药效期。‘金冠’等品种对波尔多液敏感,幼果期用多发生药害或产生果锈,可改喷其他药物。
一般从幼果期开始喷药(寺河山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以后每隔15-20天喷药1次,全年三四次。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可与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效果好。前期和后期仍以波尔多液为宜。如喷药后遇雨,未能及时喷波尔多液,雨后可喷退菌特,杀死雨期产生的分生孢子。选用下列任一种,或交替使用,效果也好。如40%多菌灵胶剂800倍 40%毒死蜱1500倍液(5月中旬左右施用,兼治苹果轮纹病、卷叶蛾、红蜘蛛等),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在使用上述药剂时,最好加入粘着剂、6501展着剂,以防雨水冲刷降低药效。
贮藏苹果的库房、筐、箱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200-500倍液喷洒杀菌,然后每立方米空间用20-25克硫磺加锯屑和10%氯酸钾点燃,密闭熏蒸2天。果实入库前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300-500倍液浸果1-3分钟。贮藏期最好保持1-2℃的低温。
苹果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侵害枝梢和果台,但很少。果实发病初期呈现针头大淡褐色圆形斑点,边缘清晰,病斑迅速扩大后果肉软腐(果肉微苦,与好果肉易分辨),呈圆锥状深入果肉。以后病斑下陷,病斑表面呈现颜色深浅相间的轮纹。当病斑扩大到1-2厘米时,自病斑中心生出突起的小粒点,初为褐色,后变为黑色,呈同心轮纹状排列,逐渐向外扩展,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当天气潮湿时,黑色粒点突破表皮,溢出粉红色粘液,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团。一个病斑可扩展到果面的1/3-1/2,并可烂至果心。病果上有一至多个病斑,病斑连片可使全果腐烂,造成果实脱落。果实若在深秋染病,病果腐烂失水干缩,变为黑色僵果,与好果区别明显,长期悬挂技头不落。若采收前病菌侵入果实,贮藏期继续发病。果台发病多自顶端向下蔓延,为害重时抽不出副梢,最后干枯死亡。枝干发病多在病虫枝、枯死枝及生长衰弱枝的基部,发病症状与果实近似,病斑表面同样产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皮龟裂脱落,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逐渐枯死。
苹果炭疽病在世界上所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苹果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如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丹麦、保加利亚、荷兰、俄罗斯、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等。
苹果炭疽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枯死枝、破伤枝、死果台及病僵果上越冬,也可在刺槐上越冬。第2年苹果落花后,潮湿条件下越冬病菌可产生大量病菌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果实皮孔、伤口或直接侵入为害。病菌从幼果期至成果期均可侵染果实,但前期发生侵染的病菌由于幼果抗病力较强而处于潜伏状态,不能造成果实发病,待果实近成熟期后抗病力降低才导致发病,该病具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近成熟果实发病后产生的病菌孢子(粉红色黏液)可再次侵染为害果实,该病在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尤其在7、8月份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传染迅速,即雨水越多、降雨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晚秋气温降低时发病减少,但感病果实仍继续发病。
发病条件
气候:病菌潜伏期一般3-13天,最长达40-50天。炭疽病菌在高温、高湿、多雨水的情况下,繁殖快,传染迅速,特别是雨后高温更有利于大流行;晚秋雨少温度低,发病则轻。不同年份发病轻重与当年降雨早晚及雨量大小密切相关,一般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干旱年份则轻。
栽培管理水平:株行距小、树冠大而枝叶茂密、通风透光条件较差、偏施氮肥、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果园内雨后积水的,发病都重;中耕除草不及时或间作高秆作物的发病也重;果园附近(20-25米内)有刺槐(也侵染炭疽病),能加重发生;树体健壮的发病轻,弱树发病重;日灼果多的树发病率高。
品种的抗性:不同苹果品种,炭疽病感染程度差异很大。在现有栽培品种中,以国光、红富士发病最重,金冠、元帅、红星、青香蕉发病轻。
苹果炭疽病果很容易与苹果轮纹病病果混淆,这是因为果实上发生的炭疽病和苹果轮纹病都会产生轮纹状病斑。二者可根据下列特点辨别:炭疽病病斑最初为淡褐色,后变黑褐色,病斑较小、凹陷,呈圆锥状深入果肉,腐烂部分呈漏斗状,病斑表面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病组织松软干燥,均匀地变褐色,略具苦味;苹果轮纹病病斑为褐色,带有深浅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病斑较大、不凹陷,向果肉扩展不成圆锥状,即病烂部分不呈漏斗状,病斑表面小黑点散生,病组织腐烂多汁(水渍状),褐色深浅不匀,稍有酒糟味。从病害的发生时间来看,苹果轮纹病比炭疽病的发生时间较晚,苹果轮纹病一般在临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生,炭疽病发生的时间主要是在果实生长的后期。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来源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会立即进行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copyright 2018-2028
baike.quwen5.c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