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2-01-18 18:56:42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播后2~5年的每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000~4000千克,干草产量500~800千克。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800千克;干旱低温的地区,每亩产干草400~730千克;荒漠绿洲的灌区,每亩产干草800~1000千克。
紫花苜蓿寿命可达30年之久,田间栽培利用年限多达7~10年左右。但其产量,在进入高产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强,刈割后能很快恢复生机,一般一年可刈割2~4次,多者可刈割5~6次。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各类畜禽都最喜食,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紫花苜蓿鲜嫩状态时,叶片重量占全株的50%左右,叶片中粗蛋白质含量比茎秆高1~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秆少一半以上。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总养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质是2.5倍,矿物质是6倍。
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并能从土壤深层吸取钙素,分解磷酸盐,遗留在耕作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2~4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鲜重可达1335~2670千克,每亩根茬中约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钾6千克。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当于55千克硝酸铵。苜蓿茬地可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增产幅度通常为30%~50%,高者可达1倍以上。农谚说:“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复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40天,复盖度可达95%。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透水性,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显着。据测定:在坡地上,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蜜源植物。紫花苜蓿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机械力量和昆虫采蜜弹开紧包的龙骨瓣而受粉,花期长达40~60天,花期进行田间放蜂,可使蜂蜜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青饲是饲喂畜禽最为普通的一种方法,但应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时间,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紫花苜蓿的营养成分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苜蓿在生长阶段含水量较高,但随着生长阶段的延长,干物质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则显着增加,纤维的木质化加重。收割过晚,收获最大的,茎的总量增加,叶茎比变小,营养成分明显改变,饲用价值下降。由于苜蓿含水量大,猪禽青饲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反刍家畜多食后易产生膨胀病,一般与禾木科牧草搭配使用。
苜蓿草质优良,为各种畜禽所喜食,苜蓿于草喂畜禽可以替代部分粮食,据美国研究,按能量计算其替代率为1.6:1,即1.6kg苜蓿干草相当于1kg粮食的能量。苜蓿富含蛋白质,如按能量和蛋白质综合效能,苜蓿的代粮率可达1.2:1。调制干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等。
自然干燥法制得的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和晾晒时间关系很大,其中粗蛋白质、粗灰分、钙的含量和消化率随晾晒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粗纤维含量随晾晒天数延长而增加。米脂(1994)对苜蓿干物质化率与其化学成分关系的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提高苜蓿消化利用率的关键是控制苜蓿纤维木质化程度和减少粗蛋白质损失。由此看来适时收割和减少运输和干燥过程的叶片损失非常重要,因为苜蓿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占整体株的80%以上。
在国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采用人工快速干燥方法,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人工干燥主要有3种形式。
1、常温通风干燥-利用高速风力,将半干苜蓿所含水分迅速风干;
2、低温烘干法---采用50℃-70℃或120℃-150℃温度将苜蓿水分烘干;
3、高温快速干燥法--利用高温气流(可达1100℃)将苜蓿在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内,使水分含量降到10%-12%,利用高温干燥后,主要是制取高质量的草粉、草块或颗粒饲料,作为畜禽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料,便于运输、保存和饲料工业上的应用。国际上优质苜蓿草产品缺口很大,中国主要出口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苜蓿粉是畜禽良好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补充饲料。可供给胡萝卜素、维生素k、b2和其它b族维生素、黄色素以及优良的蛋白质等。人工干草粉维生素d很少,应注意d3的补充。由于家禽消化纤维能力差,应选用优质1级草粉。
苜蓿粉在蛋鸡日粮中添加量,6周前1%-2.5%,7周至产蛋期2.5%-5%;肉种鸡控制体重视情况可添加2.5%-7%苜蓿粉;肉仔鸡应控制在1.5%-2.0%;蛋鸭和肉鸭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与蛋鸡和肉鸡相似,但可略高些;火鸡日粮苜蓿粉用量较大,5%以上,最高可达25%仔猪日粮一般不用苜蓿粉,生长育肥猪可占日粮5%-15%,母猪可占日粮10%以上;兔饲料中苜蓿粉配比可高达40%-70%;牛、羊日粮苜蓿粉与尿素结合使用,可相互协同作用,利用效果显着,苜蓿粉的含量为50%-80%。
苜蓿青贮或半干青贮,养分损失小,具有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长期保存,畜牧业发达国家大都以干草为重点的调制方式向青贮利用方式转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青贮方式。
半干青贮
国外普通采用青贮塔进行半干青贮保存苜蓿,青贮塔造价较高,中国一般采用青贮窑贮存苜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关键首先使苜蓿迅速风干使含水量降到40%-50%再进行青贮。这种青贮料兼有干草和青贮的优点。
加甲酸青贮
这是国外推广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每吨青贮原料加85%-90%甲酸2.8kg-3kg,分层喷晒。甲酸在青贮和瘤胃消化过程中,能分解成对家畜无毒的co2和ch4,并且甲酸本身也可被家畜吸收利用,用这种青贮料饲喂乳用犊牛,平均日增重达0.757kg-0.817kg,比普通青贮料增重提高近1倍。
拉伸膜青贮技术
这是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全部机械化作业。操作程序为:割草--打捆--出草捆--缠绕拉伸膜。其优点主要是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保存时间长,一般可存放3年-5年,使用方便。
紫花苜蓿叶蛋白(alp)是将适时收割的苜蓿粉碎,压榨、凝固、析出和干燥而形成的蛋白质浓缩物。一般粗蛋白50%-60%,粗纤维0.5%-2%,消化能12.5mj/kg-13.5mj/kg,代谢能为12.4mj/kg-12.9mj/kg,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大规模的饲料用叶蛋生产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较多,美国饲料中已按一定比例加入alp出售;生产上alp的提取率为苜蓿田间产量的0.89%左右。中国蛋白质资源严重缺乏,而叶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可与豆粕和鱼粉相媲美,用替代猪、禽饲料中部分鱼粉和豆粕潜力巨大。alp可替代蛋鸡50%-70%鱼粉或肉骨粉,蛋白质的消化率均有所提高。
用alp替代肉仔鸡日粮中25%-50%的鱼粉或肉骨粉对肉仔鸡增重影响不大。当用此替代雏鸡日粮中50%-75%的鱼粉或肉骨粉时,其成活率可提高3.4%-4.2%.alp可替代40日龄-60日龄猪日粮中50%的动物蛋白和1/3的豆粕,可替代61日龄-105日龄生长猪80%动物蛋白,对猪生长无影响。
对家禽产品质量的影响
蛋黄的颜色主要取决于饲料中叶黄素的含量,如每千克饲料中含有60mg叶黄素,就会产蛋黄颜色较深的蛋,苜蓿草粉中叶黄素含量丰富,每千克草粉中约含有240mg叶黄素,是黄玉米的10倍以上(22mg/kg),黄玉德曾报道在蛋鸡日粮中添加5%的苜蓿。
由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不同会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紫花苜蓿产品属于高蛋白,低消化能(粗纤维含量高)饲料,所以适当比例添加到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会增加胴体瘦肉率,肉质鲜嫩,但对猪生产性能无影响。bohman等(1953)的试验表明,用苜蓿饲喂的猪一致偏瘦,屠宰率较低。
用高水平苜蓿饲喂的猪后腿、腰部和肩部肉较多,而腹部和背部脂肪都较少。stahly和cromwell(1986),在日粮中添加10%脱水苜蓿草粉于10℃环境下饲养,结果猪的背膘厚度减少3%。美国许多州的试验(1953-1955)表明生长肥育猪的日粮内用5%-15%的优质苜蓿草粉可使生长猪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对牛奶品质和牛肉质量的影响
苜蓿对养牛业来说是优质牧草,即可以改善乳脂率,还可以使牛乳中维生素含量增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姜之杰等(1982)利用苜蓿干草和半干青贮饲喂乳牛,产乳量明显提高,并使乳脂率由3.43%提高到3.52%。kirkpatrich等(1984)证明,苜蓿可以替代乳牛部分精料,并能提高乳脂率,而不影响乳产量。shaver(1986)、joanovic(1987)、conlenbrander(1991)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点。在肉牛日粮中应适当使用苜蓿产品,为了防止牛肉颜色变黄,在日本肉牛肥育饲料里不大量使用苜蓿粉。
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可以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收入,还可以做到种地养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优化种植结构。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用苜蓿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前景看好,市场潜力巨大。
紫花苜蓿综合开发利用,可以得到饲料级粗蛋白、食品级精蛋白、叶绿素盐、叶黄素、皂甙、草粒、草饼、草粉等,做到有效成分百分百回收利用,并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
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杂草,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入土深,对播种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发育。紫花苜蓿生长年限长,年刈割利用次数多,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亦多。据报道,紫花苜蓿每亩每年吸收的养分,氮为13.3千克,磷4.3千克,钾16.7千克。氮和磷比小麦多1~2倍,钾多3倍。
用作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要于上年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浅耕灭茬,再深翻,冬春季节作好耙耱、镇压蓄水保墒工作。水浇地要灌足冬水,播种前,再行浅耕或耙耘整地,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为底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千克或磷二氨4~6千克。
1.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除板结层,以利出苗。
2.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
3.播种当年,在生长季结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要留苗过冬,冬季严禁放牧。
4.二龄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耕地保摘,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要松土追肥。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灌区结合灌水追肥,入冬时要灌足冬水。
5.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5厘米,但干旱和寒冷地区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应为7~8厘米,以保持根部养分和利于冬季积雪,对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
6.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生长季结束前20~30天结束,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茎部营养物质积累。
7.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8.紫花苜蓿病虫害较多,常见病虫害有霜霉病、锈病、褐班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石流合剂,托布津等防治。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蝽象,金龟子等。可用乐果,敌百虫等药防治。但以一经发现病虫害露头,即行刈割喂畜为宜。新枝绿。
紫花苜蓿前两茬的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70%,且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因此,在第1茬紫花苜蓿收获后,要及时加强田间管理,争取获得更好的效益。
1加强水肥,保证苜蓿生长需求
中国5月份降水较多,土壤墒情普遍较好,各地要根据土壤含水量情况适当补水。如果0-20cm土壤层内含水量低于10%,要适当浇灌,但水量不宜太大,喷灌约4-6小时即可。紫花苜蓿第2茬生长期短,要想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需要比第1茬有更多的营养积累。返青期没有进行追肥的地块,第1茬苜蓿收割后要结合浇水及时进行追肥。一般每亩追施苜蓿专用肥20-30kg。
2关注病虫草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紫花苜蓿第2茬生长正值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发生病虫草害。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有蓟马和蚜虫等;杂草的生长及危害程度较轻,但要密切注意病害及虫害的发生。防治病虫害可选择以下方法:菌核病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g/亩防治,炭疽病可选用10%世高可湿性粉剂60g/亩防治,蓟马、蚜虫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2000倍液防治。
3适时收获,防止雨季霉烂
苜蓿第2茬收获时正值雨季,为了防止霉烂,尽可能选择晴好天气适时收割。如果雨天较多,可在苜蓿开花期前后提前或错后刈割,这样虽然产量或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整体看得大于失。收割后尽量减少在地里的晾晒时间,打捆后及时送到场院,选择通风避雨处自然风干,避免雨淋。
4避免牲畜践踏啃食,保证后期生长
苜蓿第1茬收割后,新叶及嫩芽的数量对苜蓿的产量起决定性的作用,此间如果遭到牲畜的践踏或啃食将对苜蓿的后期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成片死亡。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派专人看管或加强田间巡视,严禁放牧。
1.常见牧草病害
苜蓿锈病、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苜蓿黄斑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叶斑病、苜蓿匍柄霉叶斑病、苜蓿尾孢叶斑病、苜蓿小光壳叶斑病、苜蓿壳针孢叶斑病、苜蓿白斑病、苜蓿花叶病
2.常见牧草虫害
小翅雏蝗、草原毛虫类、盲蝽类、苜蓿籽蜂、蛴螬、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苜蓿夜蛾、小麦皮蓟马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百科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来源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会立即进行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copyright 2018-2028
baike.quwen5.cn所有